精神健康︱《白日之下》 的人生課堂 精神科醫生:每個人都有責任幫助弱勢社群

醫健人物

發布時間: 2023/11/24 10:54

最後更新: 2023/11/24 10:54

分享:

分享:

《白日之下》劇照

筆者最近看了城中熱話的電影《白日之下》,這套電影引起社會極大的迴響,故事講述一些發生在殘疾院舍的故事,當中反映出弱勢社群不幸的一面,或許殘疾人士沒有精神能力對不幸事情作出反抗,或許因為缺乏家人關心和照顧,又或許社會忽略了他們的需求。部份觀眾看過電影之後,會感到沮喪或產生一種無助感,不少觀眾也詢問筆者我們要怎樣做才能幫助這批弱勢社群?

最新影片推介:

部份市民或許不太清楚什麼是「失去精神行為能力人士」(Mentally Incapacitated Person, 簡稱MIP),它的定義就是當一個年滿十六歲或以上的人,無法為自己就得定事情作出決定時,他便被界定為「失去精神行為能力人士」。如果一個人被評定為MIP,法定監護人和醫生便應該保障 MIP 應有的權利,一切事情都要以 MIP 的最佳利益 (best interest) 為出發點,並為其作決定。

能讓病人失去精神行為能力的常見大腦疾患包括:1. 中風(Stroke)、2. 智力發展障礙 (Intellectual Disability) 和 3. 認知障礙症(Dementia)。

在戲中,不少角色也有以上三種情況,例如有幾位主角是飾演智障人士,老牌演員姜大衛也扮演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,當中也有一些長期臥床的院友角色住在殘疾院舍,他們可能是扮演中風的殘疾人士。換言之,電影中所提及的弱勢社群,某程度可歸納為 MIP。

在照顧MIP的醫療團隊當中,精神科擔當非常重要的角色,因為部份智障病人或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,他們有機會出現一些情緒或行為問題,最終需要精神科醫生處方藥物。

另一方面,精神科醫生和社工也會緊密合作,去評核以上的病人是否失去了精神行為能力。如果確認他們是 MIP,為了保障他們的權利和安全,醫生和社工是有機會申請監護令 (Guardianship Order, GO),這樣MIP人士就會受到保護。假如將來殘疾院舍或醫護人員要對這位 MIP 人士作出任何的特別治療或社福決定,都必須通知監護人由他作出最後的決定。

「你以為可以改變世界?」是戲中的經典對白,或許這句話想說明一個人的力量真的很渺小,未必能夠改變這個世界,但這句說話不禁令筆者想起一個關於海星的故事。由於潮退的關係,很多海星被衝到沙灘上,有一位善心人不停地將海星投回海裡,旁人笑他的做法是毫無用處,但這位善心人的回答是:「至少我改變了我手中這一隻海星的命運!」因此我們也要像這位善心人一樣,勿以善小而不為,勿以惡小而為之,每一個人也有責任去幫助弱勢社群,用生命感染生命將愛心複製,這樣就能改變這個世界!

hketApp儲積分換獎賞︰https://bit.ly/3ClEy1R

【名師試題教室】睇片連工作紙中英數必學單元︰https://bit.ly/3sEeM3Q

hket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bit.ly/34FTtW9

TOPick推出「Band1學堂」,更多教育升學資訊︰https://bit.ly/3a6HT6T

撰文 : 林震 精神科專科醫生